【黑马程序员】 第一阶段-第一章:你好 Python
目录:
[TOC]
一、初识 Python
Python 的起源:
- Gudio van Rossum 吉多·范罗苏姆(龟叔);
- 1991 年,第一个 Python 解释器诞生。
为什么选择 Python:
- 优雅:
- 简单;
- 易学;
- 开发效率高。
- 适用面广泛。
二、什么是编程语言
语言: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。
编程语言是人类和计算机交流的一种专有领域语言。
计算机只认识二进制 0 和 1,需要引入一个翻译程序(解释器或翻译器),由这个程序将代码翻译成二进制并告知计算机,计算机就能理解了。
因此,想要让计算机理解我们的意思,需要两步:
- 写代码;
- 翻译成二进制。
即编程语言的工作原理为:想法转换为编程语言代码,通过翻译官(解释器)翻译成二进制提交计算机执行。
三、Python 环境安装
Python 官方网站:Python 官方网站。
四、第一个 Python 程序 - HelloWorld
向屏幕上输出(显示)“Hello World!!!”:
1 | print("Hello World!!!") |
五、第一个 Python 程序 - 练习讲解
练习:请在“命令提示符”(CMD)程序内,通过 Python,向屏幕上输出“零基础,学Python,月薪过万,就来黑马程序员。”
代码如下:
1 | print("零基础,学Python,月薪过万,就来黑马程序员。") |
六、第一个 Python 程序 - 常见问题解答
问题描述一:找不到“命令提示符”程序在哪里。
问题解答:使用快捷键 win + R,输入 cmd。
问题描述二:命令提示符内,输入 python 出现 'python' 不是内部或外部命令,也不是可运行的程序或批处理文件。
问题解答:安装 Python 的时候,没有勾选 add python 3.10 to PATH 的选项;需要卸载 Python,重新安装 Python,勾选这个选项,然后重新打开命令提示符程序,即可。
问题描述三:命令提示符内,出现 无法初始化设备 PRN。
问题解答:这是因为没有进入到 python 解释器环境内执行代码。
问题描述四:执行出现 SyntaxError: invalid character '“' (U+201C)。
问题解答:这是因为,代码中的符号是中文符号;请检查代码中的双引号、小括号这两个符号,应该是英文符号。
七、Python 解释器
首先,一个基本原理是:计算机只认识二进制,即 0 和 1。
计算机是不会认识 Python 代码的,但是 Python 有解释器程序:
1 | 想法 -> 编写 Python 代码 -> Python 解释器 -> 翻译为 01101 二进制 -> 提交 -> 执行 |
安装 Python 环境,本质上,就是在电脑中,安装 Python 解释器程序。
Python 解释器,是一个计算机程序,用来翻译 Python 代码,并提交给计算机执行。所以,它的功能很简单,就 2 点:
- 翻译代码;
- 提交给计算机运行。
Python 解释器存放在:<Python 安装目录>/python.exe。
我们可以将代码,写入一个以“.py”结尾的文件中,使用 python 命令去运行它。
八、PyCharm 开发工具的安装和基础使用
Python 程序的开发有许多种方式,一般我们常见的有:
- Python 解释器环境内,执行单行代码;
- 使用 Python 解释器程序,执行 Python 代码文件;
- 使用第三方 IDE(集成开发工具),如 PyCharm 软件,开发 Python 程序。
其中,最常用的就是使用PyCharm 软件进行开发。
PyCharm 下载官方地址:PyCharm 下载官方地址。
九、【拓展】PyCharm 的基础使用
修改主题:
修改默认字体和大小:
通过快捷键快速设置字体大小:
汉化软件:
其他插件:
- 翻译软件;
常用快捷键:
ctrl + alt + s:打开软件设置;ctrl + d:复制当前行代码;shift + alt + 上/下:将当前行代码上移或下移ctrl + shift + f10:运行当前代码文件shift + f6:重命名文件;ctrl + a:全选;ctrl + c\v\x:复制、粘贴、剪切;ctrl + f:搜索。
十、第一章内容重点回顾

- 标题: 【黑马程序员】 第一阶段-第一章:你好 Python
- 作者: AnXin
- 创建于 : 2025-10-04 14:03:16
- 更新于 : 2025-10-04 14:05:24
- 链接: https://anxin-hitsz.github.io/2025/10/04/【黑马程序员】-第一阶段-第一章:你好-Python/
- 版权声明: 本文章采用 CC BY-NC-SA 4.0 进行许可。